2008年4月27日 星期日

畢展隔天

開始下雨,天氣十分委靡,課表也沒有任何改變。
推託給畢製而欠下的報告債、睡眠債,一個一個降落在眼前。

去年五月,收到兩位老師發的信,主動約大家討論畢製的事情。在這之前,我聽到樂活的感覺和許多人一樣,覺得那只是一個"品牌"。其實一年後的現在,我仍會無奈的說,放眼望去,樂活依然被當作"品牌"使用。

這一年、這三天,對我們來說意義重大,對其他人呢?
商周的效益、畢展的效益,難道只有數字和關鍵字嗎?
究竟人的改變要怎麼評估呢?

我們學了一點皮毛,知道廣告得說消費者想聽的,然後才會發現消費者是如何地忽略了自己的力量。 雖然會說,希望大家看廣告時有一點自覺、一點懷疑,但這也還是在做廣告,希望說服觀眾一些事情。
雖然我們嘗試給畢展多一點"價值",可它究竟是畢展。

12個社會議題,或許沒有誰的畢展可以改善太多,改變最多的,其實還是我們。 數字也許可以做為一種安慰,但我們也只能希望,希望至少有把該講的講清楚。

當然,如果相信我們這一年就可以改變甚麼,那未免也太對不起這兩、三年來,焚膏繼晷,塑造何謂樂活的前輩們;如果因為收到許多善意的回應,就以為我們做了甚麼好事,那未免也太目中無人。
相信對面世新、輔大的每個人,過去這一年,可能都跟我們一樣把許多其他想做的事情通通放下、感受跟我們一樣的焦慮和睡眠不足。

看著一年的成果,變成展場的一小塊,感想就跟我們的展場設計一樣「人生如戲,看不見的永遠比較多。」

不過,要是一直說自己有多辛苦,只顯得自己太不懂得辛苦。
何況畢展收到的回應,已經遠遠大於所謂"合理的報酬"了。

農業精品組報告時,講了一句話:
我們買農產品的時候,都是直接秤重賣,但農人在每個作物上花費的心力和時間,都沒有算進去。

過去每做一個企劃,都學到很多事情,畢製更是如此。
文玲開幕時的"禮物說",每一組都想要給在場的人、社會一個禮物,希望大家來,有得到一些東西,走出會場後,把這個禮物繼續流傳給這個社會。

其實,那也是12個議題送給我們的禮物。
關心、勇敢、環境、他人,和自己...。

得到了這麼多,辛不辛苦,也無所謂了。
反而是自己感到無以回報,最後只有謝謝兩個字可以說。

能給他人的或許很少,但至少我們認真的給了。

謝謝。

沒有留言: